時代光影 百部川揚 | 【文藝評論】微短劇《家里家外》獲熱度口碑雙豐收,以價值共鳴打破傳統微短劇求“爽”桎梏
豎屏微短劇《家里家外》今年3月播出后持續火爆,截至目前,紅果平臺播放量已達24億、點贊數超1600萬,該劇還入選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第六批推薦劇目,并在第十五屆北影節“星瀚影像計劃”盛典上被評為最具商業價值微短劇,引發社會廣泛討論。有評論認為該劇在敘事設計上摒棄微短劇慣用的靠極端對立情緒構建戲劇沖突的套路,不再一味追求“爽感”,而是憑借真實細膩的年代感、接地氣的人物刻畫引發觀眾情感共鳴,被稱為“微短劇版的《小巷人家》”。
細節打磨賦予微短劇溫情年代底色。該劇講述了在20世紀80年代的川渝地區,單親爸爸陳海清因特大洪水災害邂逅單親媽媽蔡曉艷,兩人重組家庭后共同面對生活挑戰,用愛與包容守護家庭的溫情故事。由于微短劇體裁限制,《家里家外》無法與長劇集一樣對年代背景做緩慢鋪墊,在有限時長內,更多是通過抓取提煉代表性的意象來實現對文化背景年代感的構建。據介紹,為了真實再現1980年代的川渝生活,劇組前往成都雙流老廠家屬區、彭祖山景區等地進行取景,對拍攝場景中出現的紅磚墻、青苔石階、老式電視機、搪瓷缸、手工毛衣等符合年代特征的細節進行精心布置,如碗筷架必須放在水池旁、玄關鏡子需要符合角色照鏡的習慣、電視機播放內容要與劇情時間線嚴格吻合(如1981年中國女排奪冠的畫面)等。除上述富有年代氣息的老物件和場景外,劇中人物之間看似隨意的三兩對話,也起到介紹年代背景和引起觀眾懷舊情緒的重要作用,如劇中女主角面對千元存折和兩百多塊的海鷗表時被嚇了一跳,男主角解釋道:“我們廠是全國第一個自負盈虧的試點廠,廠里賺得多,我們就賺得多。”短短幾句話,讓屬于那個時代的奮進氣息撲面而來。這種由生活邏輯主導創作思路的理念,實現了對時代背景的巧妙鋪陳,極大增強了劇情與觀眾生活記憶的貼近感,引發情緒共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節目熱播,成都雙流軍工廠家屬院成為網紅打卡地,劇中融入的鍋盔、蛋烘糕等美食,更被觀眾稱為“舌尖上的種草機”,當地的天府可樂銷量也飆升了200%。
人設與方言凸顯人物鮮明情感個性。微短劇通常很難像長劇集和電影一樣通過大量的人物孤光和立體刻畫來構建人物的文學深度和情感張力。但有專家指出,《家里家外》則是通過巧妙的人物設計,搭配符合中國人思維觀念的劇情邏輯,在短時間里賦予了人物真實感。如劇中女主外冷內熱、個性潑辣,恰如傳統戲曲中的花旦,而男主“耙耳朵”又有擔當,顯然是小生的典型人設。這種人物結構設定,符合中國觀眾從傳統文化中承襲下來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為后續劇情發展提供了充分的騰挪空間。在典型人物的基礎上,疊加重組家庭兩個孩子性別性格的差異設定,讓劇中故事沖突起得都很自然,種種跌宕起伏,也都符合中國人對傳統家庭倫理的三觀立場。當劇情發展和自己的情感預期吻合,觀眾自然會覺得看得舒服、過癮。
此外,劇中方言的運用也成為人物刻畫的一條“捷徑”,主創團隊堅持由川籍演員與方言指導共同打磨臺詞,這種語言的真實性讓觀眾感受到了“巴適得板”的親切感。劇中諸如“歪婆娘”“耙耳朵”等詞匯,不僅只是語言符號,更是角色性格與地域精神的載體。蔡曉艷那句“大糞缸里練游泳——不怕死(屎)”,以俚語的幽默與潑辣,精準地傳遞出角色性格作風,為人物的真實感和細節感帶去不少增色,體現該劇在有限篇幅內實現高效敘事的巧妙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