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李航宇:心靈“破壁者”
在廣元市精神衛生中心門診診療區一隅,精神科主治醫師李航宇的診室像一座特殊的橋梁。這里沒有冰冷的導管與影像屏幕,只有專注的傾聽、敏銳的觀察與沉靜的話語。面對的是常人難以透視的心靈風暴——抑郁的低語、焦慮的漩渦、幻聽的侵擾……
李航宇以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成為這片特殊戰場上,為迷失心靈重新點亮航燈、奮力打破無形壁壘的“破壁者”。
傾聽“無聲”的吶喊在碎片中拼湊心靈地圖
精神科的診斷,始于一場沒有影像報告的心靈解碼。李航宇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從患者看似無序的語言、細微的表情變化甚至不經意的肢體動作中,抽絲剝繭,還原疾病的輪廓。
一次,一位沉默的年輕女孩被家人帶來,反復陳述的只有“沒意思”和持續的疲憊,家人只當她是“懶”。李航宇卻捕捉到她手腕上被衣袖遮蓋的陳舊傷痕、交流時眼神的渙散空洞,以及話語背后深埋的無價值感。耐心引導下,少女終于艱難吐露被長期被霸凌的痛苦和揮之不去的自殺念頭。那一刻,精準識別出的重度抑郁危機,為緊急干預打開了生命通道。
每一次問診,都是李航宇在傾聽那些無法言說或不被理解的“無聲吶喊”,于心靈的迷霧中艱難而精準地繪制導航圖。
守護“風暴”中的航船危機時刻的冷靜港灣
精神科的急診室里,沒有呼吸機的蜂鳴,卻同樣驚心動魄。躁狂發作患者的極度沖動、被害妄想支配下的激烈抗拒、深度抑郁者的生死危機,都是李航宇必須直面的風暴。
深夜值班,警報驟響:一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病情急劇波動,情緒失控,砸碎物品并試圖攻擊靠近的人。李航宇迅速趕到,沒有貿然壓制,而是隔著安全距離,用平和而堅定的語氣持續溝通,如同安撫一艘在驚濤駭浪中失控的航船。他避開刺激點,耐心等待患者耗盡體力后的短暫平靜窗口,果斷聯合護理團隊實施快速鎮靜干預。
風暴平息后,他并未離開,而是坐在疲憊的患者床邊,輕聲復盤事件,尋找下一次可能避免風暴的“氣象線索”。這種在極端情緒風暴中構筑安全港灣的能力,是精神科醫生特有的“急救術”。
破除“心墻”的壁壘對抗偏見,播撒理解
在李航宇看來,比疾病本身更難撼動的,是環繞精神疾患的厚重“心墻”——社會的歧視、家人的不解、病恥感的自我禁錮。他深知,治療不僅在診室,更在推動社會認知的破冰前行。
一位康復良好的精神分裂癥青年渴望重返社會,卻屢屢因“病史”在求職時碰壁,再次陷入抑郁。李航宇沒有止步于藥物治療,他用專業解釋消除誤解,強調康復者的能力與價值。
同時,他堅持在社區講座中發聲:“精神疾病如同心靈患了‘感冒’或‘骨折’,需要治療,而非標簽??祻驼呃響獡碛衅降然貧w的權利?!泵恳淮慰破眨恳淮螢榛颊邫嘁娴谋甲?,都是李航宇手持專業之錘,堅定敲打那堵由無知和偏見筑成的無形之墻。
仁心為燈在心靈荒原播種希望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特魯多醫生的箴言,在精神科尤顯其重。李航宇的處方箋上,藥物僅是工具之一,他更珍視的“藥方”,是那份深植于心的悲憫與持久的陪伴。
一位飽受強迫癥折磨多年的老人,每次洗手都洗到皮膚皸裂。李航宇在規范治療外,每次復診總會預留更多時間,耐心聽老人傾訴那些反復出現的恐懼念頭,不厭其煩地肯定他微小的進步。
“李航宇醫生從不嫌我煩,他懂我的‘怕’。”老人樸素的感言,道出了李航宇的信念:看見疾病背后那個完整的人,用尊重與理解去溫暖那片心靈的荒原,希望之花才有可能在信任的土壤中萌發。
以傾聽為鑰,開啟緊閉的心扉;以專業為盾,守護風暴中的生命;以仁愛為火,驅散偏見與恐懼的寒冰。李航宇日復一日地耕耘在這片特殊的心靈疆域,只為證明:即使最深的迷障,也終將被理解之光照亮;每一顆困頓的心靈,都值得被溫柔以待,并擁有重獲安寧與尊嚴的可能。他是當之無愧的心靈“破壁者”,在寂靜處守護著生命內在的驚雷與回響。
(供稿:廣元市精神衛生中心 李冬 何佩)